《野孩子》的原型案件流浪“兄弟”在全国广为流传,这为电影铸就了观众基础,却也为改编制造了难度。如何在大众已经了解案情的前提下,仍然创作出有吸引力的故事,成为《野孩子》的最大挑战。

从结果看,电影的改编抓准了原型案件最吸引人的元素——情感。一是流浪兄弟之间的温情,二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所经受的创伤与苦难。既细腻动人、又尖锐残酷的情感刻画成为影片的叙事引擎,构建起引人认同的人物。这也让《野孩子》成为一部观看时牵动人心、看完后能引人反思的电影。

然而在部分细节设计上,影片也暴露出些许与现实相悖的悬浮感,弱化了人物的可信度。

影片前半段,轩轩和马亮相遇相识,建立感情,此过程的展现不求快速,但求细致,扎实稳健地将两人关系的逐渐深入做出令人信服的描摹。台词和配乐精简,尽量通过无语言的表演和镜头设计传达信息。

这也体现出影片的显著优点:以人物刻画为核心,情感表达多数时间低调克制,演员之间的对手戏时常流露出语言之外的潜在情绪。

本片并非摒弃煽情,而是将煽情留在了最关键的节点,且低调克制累积的压抑反衬出煽情的感染力。

有三场戏是鲜明例证:轩轩被爷爷打和马亮长途车上的犹豫挣扎交叉剪辑;马亮给轩轩唱歌谣,回忆起自己在母亲怀中的时光;马亮愤而离去,轩轩在他背后呼喊,唤起马亮被母亲抛弃的回忆。这些戏是人物内心的转折点和深层创伤的爆发点,煽情基础充分,表演也避免了过度夸张,因此足够触动人心。

此外,这三场戏也都揭示出两个孩子因被抛弃而经历的生理和心灵创伤,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激发观众对生而不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相较原型案件,《野孩子》的最大虚构是加入了流浪孩子犯罪组织。在叙事层面,这条故事线透出犯罪类型片色彩,起到了丰满情节、增强悬念的效果。

然而提升娱乐性只是一方面,其更深层的作用是扩展主题表达深广度。被抛弃的流浪孩子会经历怎样的创伤?除了风餐露宿、无家可归的身体磨难,更残酷的恐怕是人性和精神的摧残。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到底能坠入多黑暗的深渊?这是犯罪组织故事线试图探索的命题。

两兄弟一起偷窃的段落多以轻快明亮的基调展现,这是为了稀释题材自带的压抑感,塑造两人的纯真善良,然而如果仅止于此,《野孩子》的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犯罪组织故事线才真正深入黑暗。通过对组织成员的刻画,影片呈现出更多流浪孩子的形象,其中最鲜活立体的是青年大毛。

他的行为举止展现出缺少教养的粗俗、自我保护的侵略性和愤恨命运的挫败感,但是在坠入人性谷底的时刻,他还是爆发出反抗的良知。相比两兄弟高度正面的形象,大毛的性情更复杂多面,也更能凸显遭受遗弃、步入犯罪所造成的人性异变。

犯罪组织头领文叔是个冷酷奸诈的中年人。这本是一个虚构性较强的反派人物,但潘斌龙的表演赋予其现实烟火气。

他的言行举止像个遛弯的大叔,内里却充斥虚伪、贪婪和残忍。生活气息和罪犯气质的平衡融合创造出映射现实的观感,让人相信这样的恶人存在于真实社会。

全片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时刻是文叔命令马亮和大毛在冷雨夜中的荒郊野外埋尸。这场看似类型片色彩浓重的戏却让人感受到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悲剧性。

流浪孩子混迹社会,很容易被文叔这样的人操纵,就像马亮和大毛,被迫埋葬好友的尸体,也埋葬自我的良知。

犯罪组织故事线也为马亮建立起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他加入文叔的组织,犯罪行为从偷窃升级为团伙性的抢劫盗窃,最终在埋尸场景中坠入罪恶的谷底。

他帮助轩轩,禁止他偷东西,为他寻找上学的机会,实际也是在为自己的罪恶寻求救赎,不让轩轩重蹈覆辙。

经历了犯罪组织的黑暗堕落,马亮的负罪感才足够强烈,寻求救赎的心理动机才能立住。救赎的欲望也将结尾处他冒着被抓的风险送轩轩进入学校的行为合理化。

综上所述,犯罪组织故事线将流浪孩子的刻画从个体扩展至群像,强化了他们所经受的精神摧残,也赋予马亮更丰富的心理层次。经历了这条故事线的感官和心灵冲击,观众才能更深刻全面地感受到生而不养对孩子和社会造成的伤害。

《野孩子》发布预告片时就有网络讨论质疑影片对马亮过度美化。从成片看,这确实成为弱化影片现实感的缺陷。马亮自始至终发型整洁,皮肤细腻,着装像个学生,言谈举止文明,尤其教育起轩轩来头头是道。这一切都让他看起来不像个少小离家、流浪多年的孩子,反而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青年。

相比之下,轩轩出场时衣衫凌乱、脏乱邋遢。大毛粗鲁暴躁,社会气息浓重。两人都比马亮更贴近流浪孩子的形象。

真实的马亮被抓捕时的形象

片中有两段场景令马亮最显跳脱。在河边为轩轩剪头发时,马亮赤裸上身,在明媚阳光下皮肤白暂,面庞精致。结尾马亮换上颜色鲜艳的新衣服,青春洋溢地送轩轩去学校。

王俊凯的偶像气息在这些场景中弥漫四溢。当一名贴着偶像标签的演员扮演底层角色,影片非但没有弱化其偶像光环,反而在特定场景中进行强化,势必会显出悬浮感。

与原型相比,片中马亮的性情也过于善良。现实中的马亮是在有家可回的情况下,依旧选择以偷窃为生。他并非如片中刻画,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时刻感到愧疚。

影片结尾时,马亮冒着被抓的风险送轩轩进入学校,几乎算是主动自投罗网。这一设计虽然符合片中的马亮寻求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但很难相信现实中的马亮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结尾的拍摄手法也极尽浪漫,用MV式的煽情配乐和唯美镜头展现马亮在光明中迎来救赎,进一步加剧了偏离现实的悬浮感。

实际上,片中所有马亮和轩轩的快乐时刻都采用了类似的MV式拍摄手法。蒙太奇、慢镜头、重配乐、亮色调,这种基调与影片大部分段落里的克制格格不入,看上去几乎像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马亮和轩轩不是不能有光明时刻,但是否也需考虑角色身处的困境和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避免过度浪漫美化?

这些悬浮感强烈的设计也影响了王俊凯的表演。单论演技,他对人物内心的呈现深入细致,多数时间秉持简约内敛的表演风格,用肢体动作、微表情和眼神流动传达出超越台词的情绪,用反爆发的方式演绎出爆发式的感染力,人物灵魂深处的负罪、挣扎、脆弱、创伤令人感同身受。

然而受限于角色造型和言谈举止的跳脱感,王俊凯的形象跟片中其他角色相比始终略显游离,很难把他完全当成混迹街头的流浪者。他的多数台词也过度直白,单纯在传递信息、讲道理、说感受,缺少潜台词的层次感。

这造成他在说台词时不时显出僵硬,表演明显弱于无台词时。在与轩轩MV式的光明段落中,他不可控制地展现出不合时宜的偶像魅力,丧失了其他段落中的克制自然感。

其实即使将马亮的形象设计得更肮脏丑陋,在他的性情中加入更多缺陷和暗面,也未必会影响观众对他的认同感。毕竟他对轩轩的照顾是善意真挚的,这也是原型案件催人泪下的根源所在。

面对一个高度现实性的题材,影片是否应该尽量参照现实,将主人公塑造得更真实立体?是否应该在细节上避免过度美化?这是《野孩子》留下的疑问,更有我们对未来国产青年电影创作的憧憬和期待。

更多

猜你喜欢

330
480
456
446
931
654
278
753
469
更多

相关热播

686
434
933
385
264
849
405
987
44
474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