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各大媒体的十佳榜单纷纷出炉。

排名嘛,见仁见智。

但不失为一个查缺补漏的契机。

比方说《时代周刊》这份榜单。

图片

前三名选得很有意思。

全是以儿童为视角的电影。

今天,鱼叔想聊其中一部。

它的阵容够硬。

安东尼·霍普金斯、安妮·海瑟薇出演。

还有劳模姐彩蛋式客串。

图片

导演则是多次入围戛纳主竞赛的詹姆斯·格雷(《星际探索》《迷失Z城》)。

其中探讨的话题,放在中国也毫不违和。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

《世界末日》

Armageddon Time

图片

图片

简言之,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熊孩子」的故事。

有多「熊」?

小到在课堂上捣乱。

把老师画成大火鸡,被抓包后轻描淡写一句:只是图个乐。

图片

图片

上台罚站也不安分。

背着老师在同学面前做小动作。

图片

回到家依旧不让人省心。

饭桌上,外公正回忆自己身为犹太人,被纳粹迫害的往事。

保罗却在旁边因为一点小事哈哈大笑

这让沉浸在悲痛中的家人倍感冒犯。

图片

他还当着一众长辈的面,吐槽妈妈做的饭菜「太恶心」。

不管不顾地跑下餐桌,打电话点中餐外卖。


但比起下面这两个大篓子,这些小事都不算什么了。

一天,保罗和好友因为顶撞老师,被罚去洗画笔。

两人竟趁机躲进厕所,偷偷吸大麻。


大麻是好友带来的,保罗并不知情。

他也丝毫没把这当回事。

被校方叫去谈话后,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他的第一反应,是想通过母亲的家校联合会主席身份摆平这件事

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


此事过后,保罗被父母安排转去私立学校。

但到了新学校,他依旧不安分。

竟然和好友谋划着一起出逃,到别的地方开始新生活。

资金从哪来呢?

保罗冒出一个馊主意:偷走学校的电脑,再卖给当铺。



好友本来有点犹豫。

但在保罗的「画大饼」诱惑下,他决定铤而走险。

二人顺利偷出电脑,畅想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

殊不知,等待他们的是「世界末日」。

警察闻讯赶来。

他们被逮捕了。


捣乱,吸毒,偷窃……

这样的「熊孩子」,看得人上火。

但神奇的是,许多观众非但没有反感,还对保罗的经历感同深受。

甚至为他说话。

图片

为这样的「熊孩子」辩护,是什么心理?

别急,听鱼叔细细道来。

图片

其实,在上面的讲述中,鱼叔有意「断章取义」。

保罗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举动?

做出这些举动后发生了什么?

统统避而不谈。

但实际上,影片的深意,恰恰就埋在这些前后情节当中。

它让我们看到了更深一层的问题——

熊孩子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首先,家庭教育

保罗成长在一个二胎家庭。

时常遭到哥哥完全没来由的欺负,或是言语挑衅,或是肢体推搡。


父母很清楚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

但他们从未出面干涉。

当保罗向他们求助时,也仅仅用一句玩笑话敷衍了事。


哥哥成绩优异、性格强势。

他充分满足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

相比之下,保罗显得那么「不切实际」。

既无心学习,还整天幻想做一个艺术家。

因而,在家庭关系中,他始终找不到认同感

安全感也是缺失的。

母亲总把「家里没钱」「你不知道我们多辛苦」挂在嘴边。


父亲则不懂得处理矛盾,遇事便大吼大叫,直接上手。

甚至把厕所门锤烂了,只为逼保罗出来。


唯有外公,尊重保罗的梦想。

鼓励他不要对这世界妥协。

可随着外公骤然离世,保罗在家里失去了最后的同盟。



导演有意用两种色调象征保罗的内心。

外面的世界,温暖明亮。

回到家里,画面倏地阴沉下来。

保罗仿佛成了一个时刻被审判的罪人。

不够听话,不够聪明,不够务实……统统成了他的「罪名」。

图片

所以,保罗才会在学校里用出格的行为吸引关注

这是他为数不多有存在感的时候。

同时,他也对同样被边缘化的黑人好友有天然的亲近感。

图片

其次,社会环境也不可忽视。

80年代的美国,白人保持着绝对主导地位。

社会文化中充斥着诸多歧视。

接受着精英教育的同学们,张口就是种族歧视的脏话。

保罗心里愤愤不平,却不敢吱声。


偷盗电脑事件当中,警察对保罗态度随意,却对黑人好友兴师问罪。

在审问室,保罗其实勇敢地承认了自己才是主谋

图片

但警察依旧固执地认为黑人好友才是罪恶的来源。

好友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会被严加处罚。

所以他主动背锅,最后一次帮助保罗。

图片

保罗最后充满负罪感地接受了他的好意。

在这件事情上,保罗是懦弱的。

他接受了白人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代价是失去友情和童真。

图片

片名「世界末日」,取自美国前总统里根的一段讲话:

「我们可能是看到世界末日的那一代人。」

对于保罗的家人来说,世界末日是剑拔弩张的时局,是随着里根上台而大行其道的新保守主义。

图片

而对于小小的保罗而言。

「世界末日」是外公的逝去,挚友的离开。

提前接受这个社会的「潜规则」。

一夜之间,长大成人。

图片

隐去前后情节,只看保罗做的错事。

我们自然会不假思索地得出结论:保罗是个熊孩子。

只有当我们深入到他的处境当中,才能体味到他无可奈何的童年。

图片

回头想想,网络上被口诛笔伐的「熊孩子」们,有多少也是被断章取义的呢?

我们只能看到一桩桩矛盾冲突激烈、戏剧性十足的热点事件。

前因后果未知,信息真实性未知

但大众被调动起来的情绪,已经破笼而出

2020年,重庆某小区的一辆车被划。

车主报警后,警方调取监控。

发现最近只有一名小朋友在周围走了一圈,还有用手摸车的动作。

图片

小朋友被爸爸逮到了警局。

他解释自己当时只是在抓一只苍蝇,但却没有人相信。

最后小朋友的爸爸赔偿了车主3500元。

后来民警又用三天时间,查了许多摄像头。

这才发现车上很早就有明显的划痕了。

如果没有遇到这么负责的民警,也许世上又会多一个被网暴的「熊孩子」

图片

无独有偶,红极一时的真人秀《变形计》,也是「制造熊孩子」的重灾区。

2015年,GQ实验室采访了《变形计》第七季的主人公。

揭露了《变形计》不为人知的黑暗

城市主人公施宁杰自己总结了节目组的套路

「节目组要你坏的时候,他就会刺激你,激怒你;

要你好的时候,你就看到导演们焕然一新了,

我觉得你今天非常棒、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动,这样不停灌输。」

相比行为出格,也只会被看作叛逆的城市主人公。

被节目设计的农村主人公王红林,就没这么好运了。

当时节目组为体现城市孩子对她的关心,特地安排了一个男同学帮她洗脚

图片

她当时并没有在意。

但节目播出后她被骂成了筛子。

还有不少网友截取她的图片进行丑化。

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是当时媒体最常用的标题。

节目结束后,王红林一直生活在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之下。

她日渐消沉,有段时间甚至陷入抑郁。

时过境迁,如今虽有不少人替她平反,但那些伤害终究是无法弥补的。

隔三差五上热搜的「熊孩子」,早就成了流量密码。

但,身为大人的我们,是否该更谨慎、更理性一些?

图片

图片

图片

某乎关于熊孩子的热门问题

任何一个在成人看来不听话、不懂事、不守规矩的儿童。

都可以被称为「熊孩子」。

一旦被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他们自身的局限、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因就被忽略了。

我们仿佛毫不费力地获得了批判、惩罚他们的权利

图片

我们似乎很容易忘记:

儿童的种种能力都尚未发展完全。

他们的三观也尚未形成。

我们潜意识里总会以自身作为参考,去评判儿童的行为。

其中本身就含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力关系。

同理,成人在社交媒体上牢牢掌握着话语权。

而儿童甚至会成为被调侃、丑化乃至网暴的对象。

如今的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以「熊孩子」为主题创作的夸张又猎奇的视频。

图片

更糟糕的是,在这种语境下。

我们有可能不自觉的,用审视熊孩子的方式来看待所有见到的儿童

然而回想我们的童年。

是否也有来自成人世界的恶意,让你的世界轰然倒塌

知乎有个问题,「不被父母信任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回答区,我们看到了答案。

图片

孩子和我们不同,他们需要被特别对待。

我们比儿童更高大,更强壮。

我们有他们不曾拥有的能力、见识、三观。

审判是轻而易举的。

但一个合格的大人,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

图片


更多

猜你喜欢

330
288
537
471
509
428
947
144
710
635
更多

相关热播

686
434
933
385
264
849
405
987
44
474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